Back to News

How can Chinese Medical Companies use Domestic Advantages to Realize Globalization? | FutureX Webinar

2022-02-06

政策持续加持,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我国已进入医疗健康行业的大变革时代,医疗健康投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长期来看,医疗健康行业依旧是一个长坡厚雪的优质赛道。中国医疗企业如何利用本土优势从全球竞争突围?在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作用于生物医药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否在增加?

2022年1月16日,FutureX天际资本举办医疗行业投资研讨会,邀请行业内多位重量级嘉宾作出主题分享以及进行圆桌讨论。


嘉宾

李喆:比邻星创投合伙人

吕世文:健世科技创始人、康沣生物董事

陆方林:长海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

刘宁:卫宁健康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

陈亮:大湾生物CEO

天际资本创始人张倩为研讨会开章,她分享道: “数据和算法已经在推荐引擎和图形等领域产生了规模化的应用,形成了正向反馈,然而在大量的其他应用场景,特别是医疗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数据闭环”。张倩认为医疗领域的AI应用有巨大前景,投资机构需要结合软硬技术,系统地建立行业的认知图谱,形成细分赛道的认知壁垒。

比邻星创投合伙人李喆表示,创新的科技现在正在颠复传统医疗。“我们在看一个医疗新技术应用的时候,其实需要去思考整个技术应用的周期,因为医疗相比其他行业有自己的特点——需要被临床证实,所以任何的新技术在我们医疗行业的应用它会经历一个创新期和一个探索期”。李喆相信,未来医疗领域的硬科技创新应用最终需要回归医疗的本质,回归到满足目前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下文为各位嘉宾的分享要点总结:

吕世文:坚持自主创新,参与全球竞争 

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工程系,具有近二十年的医疗器械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等工作经验,作为创始人的角色成功创业了四家医疗器械公司,发布的各项专利超过30项,主持了多个产品的CFDA注册和CE认证,对医疗相关法规有较深的理解。主持或者参与研发的产品包括人工生物瓣膜、冠状动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先心封堵器、下腔静脉滤器、肾动脉支架、大动脉支架、经导管人工瓣膜系列产品、椎体成形系列产品、冷冻系统和电生理导管系列等二十余项产品,并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863项目”、“十一五”攻关等项目。 

吕世文分享道: 

回顾一下过去20多年医疗器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医疗器械这个赛道有两个共同的规律第一,先发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快速注册和商业化,就能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延续性的先发优势。第二,头部效应。以冠脉支架行业为例,行业前三的玩家微创、乐普和吉威就占据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而这三家都是fast follow国外的先进技术,保证中国市场的先发优势。


过去的医疗器械行业基本上可以说是奉行拿来主义,90%以上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低研发高营销的恶性竞争。现在我国医保支付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家也做出过很多尝试去改善现状,例如过去的阳光采购、两票制和现在的国家省市的集采。去年我们可以看到继冠脉支架后,又一个高耗材医用器材人工关节也纳入了集采范围,降价幅度和效果达到了国家的预期,未来扩大高值耗材集采范围的趋势不会改变。

集采改变了中国医疗市场的游戏规则,也会改变未来企业格局在我看来国家在引导企业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就是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的路线第二个是引导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

那么,健世是怎么做到真正自主创新的呢?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的因素。第一,我们非常注重医工结合,与多位临床专家,包括今天在场的陆主任保持密切合作。如果没有医工结合,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一个好的东西的。

第二,我们非常注重技术平台的研发。健世在13年到15年期间打造一个完整的技术平台,覆盖生物材料、缝制技术、架构设计等领域。

第三,创新要勇于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在创办健世的时候,随时做好公司灭亡倒闭的心理准备,因为自主创新实际上需要很长的周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去三尖瓣反流患者基本上被医生当作肿瘤晚期患者去对待,因为三尖瓣外科手术的死亡率非常高。我们非常想要帮助失去治疗的机会三尖瓣反流重度患者,在临床微创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所以决定坚定的走创新这条艰难的道路。

过去全球化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主要还是发挥了成本的优势,并不是依赖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产品。新时代的中国医疗企业如何走向全球呢?我认为主要靠以下三点:

第一,打造原创IP技术和产品。中国企业过去走的是fast follow仿制路线,实际上核心专利是被国外所垄断的。健世从始至终都非常注重通过全面的IP组合形成细分赛道的技术领导力,我们在国内外一共具有13项与LuX-Valve有关的发明专利。

第二,组建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全球开拓能力的商业化团队。我们健世新一代三尖瓣置换系统Lux-Valve Plus在北美地区完成多例入组,正式启动海外临床研究。我们在加拿大完成了LuX-Valve的早期可行性临床试验,很多海外医生都非常关注我们的实验结果,希望我们尽快开启三尖瓣的临床研究

第三,可持续保障质量的供应链体系。医疗医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强监管行业,如果出海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能保障的话,那么公司的品牌随时可能受到很大的打击。

现在我们健世有信心对标美敦力和爱德华,并且相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肯定会出现更多像美敦力和爱德华这样的真正实现国际化、全球化的品牌。


陆方林:以临床需求为抓手,加强跨学科应用和合作

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病等的外科治疗;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三项、上海市科委基金一项

陆方林分享道: 

医疗科技的创新的源泉应该来自于医生,因为医生离患者最近,最能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痛点。 

目前医疗健康行业一大痛点在于大量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需求无法有效传达到上游创新产品服务的供给端。打个比方,我们临床工作一线的医生是侦察兵,清楚武器该用到哪里去,而流体力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IT等硬软件领域的专家和大学教授,虽然拥有大量的先进武器,但空有一身武艺,养在深闺无人知,对各种技术对应的应用场景不甚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医疗科技创新比较容易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美国家的医生很多都是先读了预科,拥有理工科的基础,所以容易跟这些理工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而我们的医生高中毕业直接就上了医科学校,缺乏一些理工科的基本训练,所以双方缺乏共同语言。

我在2016年的时候加入了健世科技吕总和我院徐志云主任的研发项目,共同研发出了国内首个经导管人工三尖瓣置换系统LuX-Valve®,去年8月LuX-Valve瓣膜完成了确证性临床试验的全部患者入组,可以说是同类产品中所取得的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医工结合模式的典范。

所以,医疗+硬科技带来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可观的。医生应发挥中介的作用,带头和流体力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硬软件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中国的临床资源非常丰富,在医学和理工科这些领域也都有大量人才储备,如果我们能建立双方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体系,打通跨学科的合作机制,我相信医疗创新这个领域肯定能做出好多好多的成果。 


刘宁:AI医疗领域最核心的要素是应用场景

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1991年至2004年,历任美国惠普(HP)公司技术员、上海金仕达卫宁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2004年起加入本公司,历任副总裁、总裁。现任本公司副董事长,兼任快享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卫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卫心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刘宁分享道:

AI在医疗上的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卫宁健康在中医智能化和互联网健康信息化方面做出的尝试。

我们做了一个人工智能应用 - 名老中医,因为我们认为在巨大的需求面前,高水平的中医专家更显稀缺,名老中医“一号难求”成为老百姓看中医的最大障碍;而且,小中医没办法非常快的学会名老中医积累几十年的经验;最后,不同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和诊断过程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最后开出来处方可能一样。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构建融合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系统,则能从根本上改变名老中医不可复制、只能服务少部分群众的局面,解放名老中医的“生产力”。

另外,人工智能+名老中医还可以有效赋能基层医生。我们把这个软件推广到向下级卫生院卫生室,把名老中医的线下带教培训过程都放到了网上,使得基层中医可以按照名老中医的问诊方法来进行看病。同时,我们把下级医生看病的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名老中医,名老中医在线上很容易对问诊进行点评,从而指导下级医院的决策。

我给大家举个用技术赋能基层医生的微观案例。比如我们发现小医生的号脉实际上并不老练,而实际上名老中医号脉的方法是几乎没有相同的,那么号脉这个过程就完全可以用技术的手段来辅助进行。我们用AI四诊仪的办法帮助小医生来算脉象,用AI算法模拟名老中医进行号脉,再将号脉结果与诊疗思想进行结合,用技术手段改善诊疗过程和效果。


陈亮:AI加速新药研发,降本增效

陈亮博士拥有30余年丰富的海内外生物制药企业技术、运营管理、合伙人等经验。他曾先后在中美6家生物药企担任工艺开发总监、生产总监、合伙人等,曾在美国PROGENEBIOTECHLLC担任总裁,在南京先声家汇生物担任首席运营官,

在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担任生物制药副总经理及抗体药物研究所所长,在上海百迈博制药有限公司担副总经理一职

陈博士曾被聘请于上海交通大学做客座教授,并获得“上海浦江人才奖”这一荣誉称号。陈博士拥有美国乔治亚大学生化博士学位及美国THE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博士后学位,获得多次NIH博士后奖学金等。发表14篇SCI论文,并拥有10余项专利。

陈亮分享道: 

中国企业相比美国企业还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我们国家临床资源丰富,专业人才的人工成本跟国外对比还是比较低一点,第二,我们的员工具有非常强的执行力,能快速落地前沿技术。这也使得中国医疗科技赛道的优质资产对投资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投资布局的成本会比国外低很多。

除此之外,AI在帮助中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大湾生物为什么会将AI技术应用于生物药开发CMC(化学、制造、控制)全流程。我做CMC做了二十几年,发现劳动密集重复型的高性能细胞株的筛选工作是生物制药行业核心痛点。我们敏锐的认识到目前的AI算法技术可以用于建模和分析高表达细胞株,从而实现可预测的主动开发。大湾生物的一些平台也利用了大数据挖掘、机器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等AI算法来提高研发效率,显著缩短开发时间并降低成本。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广泛赋能各行各业。在药物更早期开发的时候,AI技术的运用可能还比较有挑战,但是在现在的AI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应用于各种劳动力密集型的领域,提高开发速度,有效减少劳动工作,降低开发成本。 


圆桌讨论环节 

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就中国创新医疗赛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们整理了其中一些问题,供大家探讨。

医疗科技领域最具商业价值的环节在哪?

所在行业有哪些错误共识影响企业发展,如何纠正?

对比中美两国AI在生产供应链端和医院端的应用前景?